[科學] 學佛是真的 | Through Psychology Explain Buddhism

[科學] 學佛是真的 | Through Psychology Explain Buddhism

今天的分享來自<得到 App> 萬維鋼 | 精英日課 ,透過進化心理學列出七大模塊,事實是他們輪流坐莊來決定當下我的個體,再進一步解釋,其實”我”的本體,不屬於任何一個情感模塊。

Untitled.png

▌進化心理學

▌實驗一

心理學有個動詞叫“prime”,也就是用一些外部的暗示去影響一個人的決策。比如說:給男性受試者看美女圖,會開啟了他大腦中的“求偶模塊。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,男性想要獲得配偶,就得拿出資源來。求偶模塊在我們大腦中根深蒂固,一旦這個模塊出來做主,它就要求趕緊得到資源。

▌實驗二
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實驗,也是針對男性

實驗把受試者分為兩組分別看電影。第一組看恐怖片,第二組看的是浪漫愛情喜劇。看完電影之後,又給受試者們看兩個藝術博物館的廣告。

  • 廣告一:宣傳點是這個藝術博物館為普羅大眾都喜好的展覽
  • 廣告二:宣傳點則是這個博物館非等閒之輩來欣賞,你來就能彰顯你與眾不同的品位

Untitled1.png

那麼,剛才看的電影,對現在你對博物館的選擇有什麼影響嗎?

結果是,一開始看恐怖片的人更容易受到第一條廣告的影響,他們更願意去一個去的人多的博物館。而看浪漫片的人更容易受到第二條廣告的影響,他們想去一個人少的博物館

這是因為恐怖片和浪漫片開啟了你大腦中不同的模塊。恐怖片開啟的模塊叫“自我保護”,它想讓你和其他人在一起抱團取暖,所以你就要去到人多的地方。浪漫片則開啟的是前面說的 “求偶模塊”,它會讓你更願意找一個私密的地

▌七個思想模塊

那麼在腦中到底有多少模塊呢?
進化心理學家<Douglas T. Kenrick/ Vladas Griskevicius>,寫了一本書《理性動物》
共提供了七個思想模塊

  1. 自我保護:讓你和其他人在一起抱團取暖,避免一個人獨處
  2. 求偶模塊:積極尋找資源展開行動
  3. 保住配偶:也就是防止配偶跟別人跑了, 這個模塊一旦開啟,人的注意力就不是在異性上,而是在潛在的同性競爭對手上
  4. 群體認同感:希望加入組織,獲得社交和團隊合作
  5. 關愛親屬:保護自己的孩子和父母、兄弟
  6. 社會地位:一種自我屬為社會認同
  7. 避免疾病:我們看到不乾淨的東西會感到噁心,且喜歡舒適的環境

Untitled2.png

Renovating the Pyramid of Needs: Contemporary Extensions Built Upon Ancient Foundations

現今的 “模塊說” 基本上是學界的一個共識,它是主流的學說之一。這些模塊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,我們大腦中一直存在的。只要人一出生,大腦就已經“預裝”了這些模塊。即使一個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人,見到美麗異性也想追求、看到髒亂差環境也會反感。
但是請注意,模塊只是邏輯分類,並不是說大腦中有哪個區域負責哪個模塊。這些模塊之間也並不存在明顯的分界線,不像你手機裡的 APP 一樣,想用哪個程式就把它調出來,不用時就關閉這個再打開另一個。

模塊之間有互相影響,而且無縫切換
常常一個模塊還沒結束,,另一個模塊就已經啟動了。
而我們大腦的決策權(心智),基本上就被這些模塊輪流主導,也是腦中主要胡思亂想的來源

▌自由意志在哪裡?

人腦不是君主制,而是一個“多元政體”。意思就是每個模塊都可以暫時接管你的大腦,輪流坐莊,各個模塊之間是存有互相競爭的關係。這種模型是近年以來心理學家對大腦最新的一個理解。其實這個道理就像是,人的腦中並不是只有一種聲音,人腦內其實有時常有爭論。著名迪事尼的卡通《腦筋急轉彎》,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模型,說不定原著也是先了解進化心理學,再創作此作品呢

Untitled3.png

▌佛:五蘊皆空、無我

《未來簡史》書中也有提到這個道理。如果是各個模塊輪流坐莊。

那麼第一,你沒有單一的“自我”;第二,你沒有“自由意志”。你的行動只是被這些模塊推來推去而 已。常常是某個模塊已經控制你了、已經讓你「做好決定了,事後,你才“意識到”你做出了這個決定,然後你的敘事自我還要給這個決定編個理由。

模塊佔據你大腦的方法,是感情。
每個模塊都向你輸出一個感情,哪個感情強,哪個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。
這就好比你身處一大幫朋友和同事之間,他們每個人都在跟你說話,且都想讓你照他們說的話做,其中誰說話的聲音大,誰就更能吸引到你的注意力,此時你就容易聽誰的。

如果你有打坐冥想的經驗,不但感情是這樣,思想也是這樣。比如你現在想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呼吸上,只體會自己的一呼一吸。你就會發現,你根本沒辦法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,很多想法就會不斷地冒出來一這些想法,也是從各個模塊中冒出來。

Untitled4.png

每次激起的模塊還根本不靠譜,而你常常被“他們”迷惑,影響思想和行為,但他們不是“你”,這正是佛陀說的“五蘊皆空”和 “無我”。

看到這裡,你聽懂了嗎?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模塊是真正的自已

▌修行,戰勝模塊(情感)

但是佛陀,可不是這麼絕望的。佛陀說你可以通過修行,戰勝那些模塊,找回掌握控制權,擁有自由意志(尋找清淨)。

萬老師的比喻很妙:「這就好像一屋子的人都在讓你幹這幹那,而你非常酷,直接忽視大部分人的聲音, 自己選擇了對你最有利的意見——哪怕他的聲音很微弱」。

▌結論

很多時候常思考,我為什麼是我?至今30多歲,那個歲數的我,比較能代表真正的我?如果你曾思考過類似問題,不妨接受這個心理學推論,你本來就沒有屬於任於一個模塊。如果人沒有恆定的自我,你在不同時刻, 其實是被不同的思維模塊所左右而已。佛陀認為,你可以通過修行,戰勝那 些思維模塊,掌握控制權,擁有自由意志,這邊談到的自由意思,其實是空、是無我、是本來沒有我,正是六祖禪師說的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


謝謝你的閱讀!我是黃大仙。
都市修行人 / 雲端架構師 / GCP講師 / 新手爸爸
喜歡研究不同領域事物,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!📒
如果有任何疑問,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!📒
👏1下——–給我一點鼓勵。
👏2~10下—–文章對你有幫助。
👏50下——-有興趣看「閱讀分享」相關的分享。

謝謝你的閱讀!我是黃大仙。

都市修行人 / 雲端架構師 / GCP講師 / 新手爸爸

喜歡研究不同領域事物,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!📒

如果有任何疑問,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!📒

👏1下——–給我一點鼓勵。

👏2~10下—–文章對你有幫助。

👏50下——-有興趣看「閱讀分享」相關的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