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教育] 思考才是教育的核心 | Forward to I think, therefore I am
Status: Published
今天分享來自<天下雜誌> | 685期 和 <得到app> | 谷歌方法論 43封信
談的是教學的核心,我們先看看雜誌專訪的副標題
國語課的核心並非修此而是文本,數學課的更不是算式而是邏輯
若不想單方面餵養標準簽案,老師該怎麼做才能帶動學生獨立思考?
透過不斷提問、雙向溝通與同儕討論,這所小學的改變正大力發酵
台南復興國五年七班,很不一樣
鐘聲剛響起,進行的是國語課,學生們用手指默讀課文「一池子的綠」,讀完後再闔上。接著老師開發問:「一池子的綠」是指什麼?此時應答聲此起彼落,是「水芺蓉!」
接又老師又問:「池子在哪裡?」,學生回答到「在作老家裡!」課堂中,雙方一來一往,就像一顆球碰撞牆壁不斷反彈。邱老師得到答案後,不斷拋出問題,學生埋頭討論,從課文找出答案。
隨著時間推進,問題的難度也逐進提升,這時,學生得找出課文形容的「美」句子,並分析原因…
翻拍天下雜誌 | 685期 專訪
答案相同,理由不同
邱老師提醒學生不怕答案相同,因為你們的理由不會每個字都一樣。想辨法生出一點點不一樣,這就是挑戰!這樣的上課方式
打破以往國語課逐段解講課文,再教生字、圈詞的模版。
整體到微觀,引導思考
邱老師藉由問答,從整體到微觀,引導學生自動細讀課文。四十分鐘的國文課到了尾聲,
學生們都可以抓到文本的核核心精神
邱老師以「一池子的綠」為例,說明學生在提問下不斷練習觀察、探究、思辯,連結日常生活,找出作者借物抒情,用不同技法描寫美的重點。
powered by Pexels: thinking
餵養教育(填鴨教育)
邱老師教書資歷17年,5年前接觸到日本教育大師「學習共同體」,邱老師開始改變教學方法,希望翻轉老師單向「餵養」知識的模式
曾是邱老師的同學觀察到如何做到整體到微觀,引導學生思考。老師的角色是負責起頭、穿針引線請學生發予,下課前整理、歸納學生的想法。這個概念和我最近上培訓課,去當客戶的助教的經驗相符,小組討論時即使同學一片極靜、沉默甚至是沒興趣,我的任務就是 → 引領思考,歸納重點。
畢業同學現身說法
目前就讀國一的李同學,曾是邱老師的學生則很有感:「國中的題目比較繁雜,考試強調思考邏輯,不是呆板的文子,尤其是數學,落差很大」,而剛結束段考的她認為小學累積2年的閱讀理解能力,確實對於銜接國中課程有幫助。不斷引導學生思考、討論是本質,課堂不應只是追求標準答案,而是釐清疑惑的地方。
美國人的歷史課
在台灣和中國,一般的歷史課是講述歷史事件和它們的影響,學生記住結論就好。但美國,學歷史是為了學會做究,這一點是美國教育的重點。他們的歷史課很大一部份成績是做研究,比如說分析一下華盛頓這個人在歷史作用,這種練習在中學就這樣要求了
對於作業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,只有好的答案和不好的答案。
你可以說華盛頓是了不起的偉人,也可以說是為了維護白人利益自的政治家。
不管怎麼說
分析得要有理有據,結論必須是由証據自然推演出的邏輯結果,當然報告還要寫得好。
吳軍 | 谷歌方法論 43封 | 為什麼要學歷史
讀過一次華盛頓簡介,每個人的認知都不盡相同
結論:
108年課綱以素養教育為核心,國小、國中、高中各自要把素養培養到什麼程度,其實都寫了很清楚,近年課綱一直在改,教學方式只能靠老師們自覺,很多人說,教育要仿歐美的教育捨棄現況的課綱。我們就用美國人學歷史來借鏡,課程不是唯一重點,真正的重點在老師的教學手法!因此老師在培育台灣未來十年、二十年後需要的人才,無論是課程設計或教學,都要有永續的概念。
美國歷史課的學習,學生們的驗究能力、分析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訓練,我認為這就是最佳自主思考的能力。
常言道:終生學習的背後,其實就是自學,而懂得主動求知,找資料就是一切的根本。張忠謀也提倡只有終身學習,才可避免被AI取代,這觀念尤其重要!
專業的道路上,只有累積沒有奇蹟
時間花在那裡,成就就在那裡
經過這樣歷史課的學習,學生們的破究能力、分析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訓練。
學歷史是為了學會做究
在美國,學歷史是為了學會做究,這一點是美國教育的重點。
一般的歷史課是講述歷史事件和它們的影響,學生記住結論就好。
在美國,歷史課很大一部份成績是做研究,比如說分析一下華盛頓這個人在歷史作用,這種練習在中學就這樣要求了,對於這樣的作業,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,只有好的答案和不好的答案。
你可以說華盛頓是了不起的偉人,也可以說是為了維護白人利益自的政治家。不管怎麼說,分析得要有理有據,結論必須是由証據自然推演出的邏輯結果,當然報告還要寫得好。
經過這樣歷史課的學習,學生們的驗究能力、分析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訓練。
吳軍 | 谷歌方法論 43封 | 為什麼要學使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