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啟發 ] Don't Let Best be Enemy of Better | 最好是更好的敵人

[ 啟發 ] Don’t Let Best be Enemy of Better | 最好是更好的敵人

近來讀了一篇很有心得的文章,特此下筆分享給大家,習得觀念是從訂閱<得到>app 有聲書而來的,它是吳軍老師 | 硅谷來信 | 第215封信

一開始看到這個主題,還不懂它的意思,直到文中提到,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們無所作為不是因為不想做事,而是一根筋地追求最好(完美),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。

Untitled.png

更白話的說:

人們時常因為一昧追求美完,而忘記自已還是原地踏步,道理很容易懂,不過也常一鼓腦兒想朝向盡善盡美境界,因為價值 = 經驗 x 時間 更是讓人有滿滿的感觸

雖然我們說要實現最後10%,但這並不意謂我們不可以接受部份的改進。很多時候,一個完美結果需要很多次的改進才能實現,而不是一步就位

一步到位,追求完美的觀念。或許是來自工業時代的觀念,因為製造出來的產品不能有任何的瑕疪,這會影響整體的量產,最終管理學也造就了6 Sigma(σ),來提升品質

保時捷 911的例子

著名保時捷911的開發者小保時捷,是承習父親的喜愛汽車基因,而他不滿現況福斯金龜車(Volkswagen Beetle)馬力不足。也因此下定決心打造一台完美的汽車。他所創立的汽車公司最初所生產的跑車,亦是從福斯金龜車發展而來,但保時捷911更具備他所期望 → 馬力。最後他為了追求完美,成功打造一台保時捷911風靡全球,這個是工業時代的典範。

Untitled1.png

你看現今911跑車是不是還保有金龜車的神韻

軟工思維 v.s 產品疊代

一位在Google老員工小黃,曾待過全球衛星製造商SUSS MicroTec,IBM以及Yahoo,他身上流著純軟體工程的血液,事事都要做好規劃且開發時,必須嚴格導循軟體規範。這樣的工作思維讓他很不習新東家Yahoo環境,他看到Yahoo工程師時間一到軟體就匆忙上線,身為主管的他,跟他的下屬說明開發是要按照規範做事,但工程師回應說:「我們產品的疊代週期根本趕不上競爭對手阿」

Untitled2.png

軟體工程學中的UML 關系圖

漸進式節奏是合理的

我們來分析一下,在資訊時代下的產物(軟體),其實它的召回成本不算太高,因此在工業時代的擔心其實是沒有必要的。後來小黃他到了Google也漸漸這樣的節奏,意思是說

他已經習慣每一次工作做更好,而不是最到最好。

在資訊時代,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就是保證每一次要比先前更好,且能做到持續不斷的進步,而不是為了追求最好把工作的週期無限拖長

iOS更新災情

最近iphone iOS 13自動更新,引起很多用戶反應發生系統問題,我家人也是深受其害。但讀完上面的例子,你現在可以理解在資訊時代,軟體的開發節奏似乎大於一切,突然懂了什麼…原來這就是資訊時代的節奏阿

Untitled3.png

由蘋果人blog整理災情資訊: https://applealmond.com/posts/59808

“目標” 與 “行動” 是不一樣的

同樣的,Google有個基礎服務,這個服務每星期要更新一次,每一次更新雖然會事先規劃好需要更新的全部的功能,但到了升級前,總有別的項目不能如期交付,以至于它的不完美。

那怎麼辨呢?是否再等一兩天?

Google的做法是不能等,因為永遠沒有完美的時候!

將一個比原來更好的一點的版本按時提供給user,總比為了追求一個完美的版本,最後什麼都提供不了好得多。

用數學打個比方

假如一個更好的改進可以讓我們獲得20%的收益2次這樣的改進就能獲得40%,而我們自以為的完美最好的改進,不過是30%。

2 + 2 > 3 的道理誰都懂,做事情不怕慢,就怕停
因為我們隨著時間的推進,我們發現

過去所認為的完美,其實並不完美了

參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