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啟發] 高手的學習方法 (一) | Master Learning Methods Part I

[啟發] 高手的學習方法 (一) | Master Learning Methods Part I

Status: Published

學習是我們常常提到的詞,有人認為它很簡單,有人覺得它很難,有人認為它寫讀書,也有人認為它無所不在,有人在大學畢業時就停止了,有人決心要堅持一輩子。對我而言,我認為學習是終身的課題,學習更要有系統性,對於不同的學階段和狀態要給予不同學習方針。

萬維鋼老師是我在<得到 app>,follow的第二個導師,也是因為這篇統整學習的方法,讓我決定訂閱精英日課第二季。

Untitled.png


學習三個層次

心理學家把人對外界的感知分為三層區域,先要對自已了解,才對面外

  • 「舒適區」是最裡面也是第一層,是我們熟悉的事物
  • 「恐慌區」是最外面一層,它等於是我們完全陌生的事物
  • 「學習區」是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,既有熟悉,又有新意

Untitled1.png

Img from satdarma.com

從認知科學角度出發

人腦學習新技能時,是發生在神經元這個層面的。

因為練習了一個動作,會觸發經常一起被使用神經元,最後就會長在一起,因此一個技能的形成可以解釋為

神經元整個網絡結構長好 了,就相當於一個技能長在了你的大腦之中

Untitled2.png

最初僅有cell body漸漸會有dedrites(樹突)和axon(軸突),可以是輸入也可以向外延伸至別的神經元

刻意練習的一個關鍵,就是要脫離「舒適區」,只在壓力狀態下做事。因為成長來自打擊,技藝來自鬥爭。嘗試、失敗,再嘗試、再失敗經過不斷循環,直到掌握為止,我們要的就是這樣“有成效的失敗”,失敗為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。
而且,我們不但應該在「學習區」練習,且應該在學習區研究、工作和娛樂。另外如果你要提昇自已,就需要把自已放學習區和恐慌區的邊界。

我們該如何學習?

關鍵的一點,就是你要敢於從「舒適區」往外走一 步,但是還不能走得太遠。面對這個世界你不 「能一味迎合,你要敢於任性地加入一點新東西,但是為了你自己的安全起見,也不要太新!加過量了。不但學習新技能應該這樣,平時工作也應該這樣。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說,想要達到「心流狀態」,需要這個工作帶點難度和你的技能正好配得上,技能低工作難,你就會焦慮;技能高工作簡單,你就會無聊。

正確的「心流」是工作難度稍微比你的技能高一點點,你歷經一番忘我的掙扎把它完成。這樣你不但做事做得有意思、感到時間過得特別快,而且還能不斷提高水平。

學習千萬不能”只進不出”

你可能會說,我是在「學習區」,學了,背了,但是啥也沒記住,這不是白學了?
其實,人的記憶有兩個強度:

  • 存儲強度 (storage strength)
  • 提取強度 (retrieval strength)

Untitled3.png

提取記憶和記憶的存儲有正相關,提取越多更有機會存進長期記憶

  • img

    Untitled4.png

    Untitled5.png

    Untitled6.png

    Untitled7.png

存儲強度不會隨時間減弱(這點很重要)!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,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被大腦自動忽略了。這些被忽略的不算。那些剩下來的,是你主動希望記住的東西 ,比如說 一個人名,一個電話號碼或是一個英語單字。

一旦進入記憶,就永遠在那裡了。下次再見到它,它在你大腦裡的存儲強度會增強, 但是哪怕你再也不見它了,它的存儲強度也不會減弱。存儲強度只增不減。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忘記東西呢?

那是提取強度出了問題。如果沒有復習跟練習,提取強度就隨著時間慢慢減弱
所以,學習不能一昧到倒東西進腦袋,一定要適時思考跟應用,增加存取頻率。

下篇會介紹古代偉人思想出發

幫助我們如何學習


[啟發] 高手的學習方法 (二) | Master Learning Methods Part II

長、短期工作記憶

現在心理學認為人有兩種「工作記憶」。

  • 短期工作記憶:相當於電腦記憶體,是完成一項具體工作的時候大腦隨時使用的記憶。
  • 長期工作記憶:相當於硬碟,是我們平時的知識存儲

Untitled8.png

右邊的記憶區分為:長期和短期。二個區塊訊息交流構成不同的工作模式

配合工作記憶,來解釋日常的人們的工作模式非常有趣

  • 所謂學習:就是把進入到大腦的短期工作記憶的內容強化吸收,寫進長期工作記憶之中的過程
  • 所謂創新:就是把長期工作記憶中的相關內容調出來,放在短期工作記憶裡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過程
  • 集中思維:就是在此時此刻的短期工作記憶裡強化這個新信息
  • 發散思維:就是短期工作記憶和長期工作記憶之間的通道

人腦不像計算機的存儲器能瞬間記錄訊息,大腦是肉長的。

這就好像砌牆,你有了磚頭和水泥,總要再給點時間讓水泥風乾了,牆才能結實,這個道理就是呼應前篇提到的技能構成,它是由多個神經元網路所構成的,是需要點時間的阿

平台期,長肌肉時間

為什麼我們第一次學習新技能的時候總覺得很彆扭,過段時間,哪怕是睡一覺或者隔一天不練,再拿起來感覺反而好多了?!這一小段“不練”的間隔期對大腦非常重要。就好比練舉重,如果你每時每刻都舉重,你的肌肉沒有辦法生長,總要停一段時間長肉。

Untitled9.png

每一個神經元要變成完整的神經網路是要時間的,此時我們稱成平台期

我們學習各種技能,有時候會遇到一個短暫的平台期。比如當年學開車,一開始進步神速,過了一段時間,就感覺有幾天雖然一直在練,但是水平不但沒提高反而還下降了, 怎麼開都彆扭—這就是平台期。這個平台其實是大腦內部正在忙著建立新連接的時期,不是沒有進步,是因為後台正在重組!

據此我們知道,學習要慢慢來
學習知識並不是越快越好。複雜的技能需要時間間隔。

想記住,先學會忘記

知道了上篇提到的提取強度 (retrieval strength)的關系,東西存進腦袋是不會不見的。

即然如此,學習就不是天天都來,應該是用最少的時間學習,如此還能通過遺忘過濾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。

以背單詞為例,這就要求我們

  • 第一次復習是在一天之後
  • 第二次就要拉長,比如說再等一周之後
  • 然後是一個月之後
  • 然後是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

有實驗證明,哪怕第一次復習是在兩個月之後,你感覺什麼都不記得了,其實還是能找到一點印象,這種學法還是有效的!

所以要想記住,最好先忘了。從這個角度講,慢慢學才是好辦法。這週學了一點就放下,下週接著學得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記憶,這樣多次提取,記憶就加深了很多。交叉著在同一時期內學習幾門課程,比學完一門再學另一門的效果好得多。

莊子 | 無為的狀態

忘記的功夫。修煉這個“忘記”的功夫,咱們得學學莊子。那麼身一位有學問的現代人,應該怎麼達到莊子無為的境界呢?

Untitled10.png

孔子、老子、孟子和莊子,給我們提供了四種路徑方法,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性格喜好選擇不同的方法,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,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。

  • 孔子的思想應用:
    在學習任何技能的初期,我們應該用孔子的辦法,勤學苦練,搞沉浸式的教育體驗,爭取習慣成自然。
  • 老子的思想應用:
    具體做事的時候,尤其是要做那些能夠影響別人的大事,我們應該參考老子的思想,不輕易干擾複雜系統。
  • 孟子的想思應用:
    培養藝術品位,提昇道德水準,我們可以用孟子的辦法,找到身上的閃光點作為種子,慢慢發展壯大。
  • 莊子的想思應用:
    如果面對一項壓力巨大而又特別重要的工作,我們就應該學習莊子,忘記自我,讓熱認知引導我們發揮水平。

這四派武功,你只有實踐了,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境界
正所謂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

結論:

讀完二篇的介紹,首先要清楚自已的學習區間,也就是「舒適區」、「學習區」與「恐慌區」。再來就是要懂得復習跟思考,這個手段就是增強我們的提取記憶,目的則是把短期記憶推展到長期記憶成生技能的一部份。

古人的思想這些手段的確是互相矛盾的,但世界本來就充滿矛盾且復雜。無為,本來就是一個悖論:你越想得到無為,你就越得不到無為。不過真正的高手是能善用策略面對不同的學習。

References:

  1. <得到app> 萬維鋼 | 精英日課第二季
  2. Neural Networks 3: axons, dendrites, synapses
  3.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Roundup: How ANNs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Research (and Engineer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