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啟發] 量化科學的一日之計 |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
Status: Published Medium
常言道:一日之計在於晨
世界上很多道理,你一聽覺得它肯定對,那你為什麼不去執行呢?可能是你還未察覺到他的重要性,一日之計在於晨,說得是學習和工作一定要抓緊早上的時光。可是早上覺得有精神到底是一種感覺呢,還是真有什麼明顯的影響呢?
光有知道這個道理是不行的,我們還需要知道這個道理重要程度,是不是真值得我們調整做事的優先級別,因此你需要有實證有量化分析,這就是
科學方法 和傳統智慧的差別
本文是讀完<得到>app | 萬維鋼老師的 | <見機> 這門課心得,課堂參考2018出版的<見機:完美的科學秘密> (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)內容,作者透過大量數據來解釋人們如何使用的時間,並提醒人們使用時間才有效率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F014128997
一日之中的高低潮
下圖是紐約時報的報導,X軸是一天之中的時刻,Y軸代表的是情緒,總得來說人們在週未的情緒普遍上較好,另外一個觀察是不論是那一天,情緒變化的曲線型狀都非常相似
早上起來七八點鐘是情緒的高峰,這時候大家說話比較正面,之後人們的情緒變化會慢慢變低落,到下午五點左右達到最低潮(等下班)。而晚上,人們的情緒又開始回升,到了午夜又達到一個高峰,您不妨可以檢視自已是有吻合這樣的情緒浮動
https://stoweboyd.com/post/10862664306/moods-on-twitter-follow-biological-rhythms-study
研究指出:情緒變化三個時段
人的下丘腦之中有個視交叉核,負責整個不同時段的荷爾蒙分佈,其實這就是我們的生理時鐘。而情緒,顯然是受到時生理時鐘的影響。
總結來說,我們可以把一天的之中的情緒變化分為三段:
上午達到高峰,下午經歷低潮,晚上出現反彈
集中精神的時機點
大腦有二種思維模式:一種是集中思維,需要你嚴格按照規則執行,比如說做數學題。集中思維要求大腦處於機靈的狀態,集中注意力。另一種是發散思維,適合創造性的活動,注意力不集,混亂一點反而更好。若依照上面的統計結果:你最好在上午從事集中思維,下午從事發散思維。
「專注模式」和「發散模式」 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88323
粹鍊過的大數據結論
相信或不相信科學結果是主觀的決定。但你都不知道的生理反應,數據則會說話。會有人說,難到我早上自已起來精力好不好,什麼時候適合做什麼自已還不知道嗎?為什麼要聽研究報告說的話?
你可能真的不知道,但你肯定有個印象,你沒做過量化分析,也許你感覺上午精力更好,但是你不知道有多少,你不知道值不值得為此改變作習,改變工作安排
量化應用在運動
現在很流行的量化自我的運動,誰誰誰每天跑了幾公里,把距離分享到社交網路,還要和朋友比較一驟。但社交可不是量化自我的真正的本義,量化自我是一種科學的方法,它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了解自已、研究自已、對自已做出更好的安排
高手善於觀察自已
科學的價值是什麼。別人是用分析了四億條twitter和26000個con-call才得出這些結論,而且給你提供了一個度。有這個度(量),我們才談得上是科學決策
量化分析是高手必備的能力。你到底是白天雲雀還是夜間貓頭鷹?自已做個量化分析,看看你在一天中的高峰,低潮和反彈期到底是在什麼時候,並好好的利你的有限時間吧
不管心情怎麼變化,都要認識、掌握自已 photo by medium.com
結論
人的情緒和認知能力在一天之中有明顯的變化,可以分為高峰、低潮和反彈三個時段。你必須
了解自已的這三個時間都在什麼候,對各種任務給予合理的安排
參考:
- <得到>app | 萬維鋼老師 | <見機>
- Moods on Twitter Follow Biological Rhythms, Study Find - NYTimes.com
- 《深度學習的技術》:從「專注模式」切換到「發散模式」